什么是强基计划?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从当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称为“强基计划”。文件中没有强基计划的定义。
究竟什么是强基计划呢?综合来看,就是强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
强基计划启动的当年,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也就是“自主招生”停止招生。强基计划可视为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自主招生对“偏才”有利,而强基计划则是需要基础学科扎实,并且要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体现在招生专业上,全面发展体现在对高考分数的要求上。考生成绩须达到生源省份的本科第一批次线以上,新高考省份要求达到部分特殊类别招生控制分数线,并且,一些高校还要求考生高考成绩需达到控制线上一定分数。强基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文化传承具有夯实人才基础的重要意义。目前的招生院校为39所“985工程”大学。
招生专业有哪些?
“强基计划”的专业主要是理工类,少数高校有文史类专业。文史类专业仅限于历史类、哲学、古文字方向的少数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基础医学、育种及历史、哲学、古文字等相关基础学科专业和前沿学科专业招生,选拔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拔尖学生。
有选科要求吗?
对于新高考省份的考生,理工类专业要求物理、化学必选,比如东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理科类专业,东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的专业。
文史类专业,有的高校无选科要求,比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历史学类、哲学;有的高校则要求首先科目须为历史,比如武汉大学的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
成绩有赋分转换吗?
强基计划招生,考生的成绩全是原始成绩,也就是高考成绩是考生的卷面分,同时,考生也没有任何政策性加分。
考生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入围、录取,有分省计划。
第二类无分省计划,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奥赛获奖者,第二种是单科成绩特别优异者。也有个别高校把单科优秀者归为第一类,比如西北工业大学,规定: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5倍以内的考生,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对于奥赛获奖者,有的高校要求全国二等奖以上,比如厦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有的高校没有等级要求。达到高校指定的有关控制线即入围。个别高校要求奥赛奖项须是全国金奖,比如西安交通大学。
单科成绩优异者,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要求为:数学单科成绩达145分,或物理、化学、生物任一单科成绩达100分,或理科综合成绩达285分,并且没有超出理科组计划数5倍至7倍(含)之间的考生,其高考成绩也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新高考省份为部分特殊类别招生控制分数线),即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武汉大学表明第二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本科第一批次线即可入围。
录取时,第二类考生只要达到生源省份第一类考生的录取线即可录取。
同济大学的专业分两个专业组,各组单独入围、录取。
报名时间
请注意开始时间各校不同,有的早在4月17日开始,有的则是4月下旬开始。基本上是5月10日结束,但也不尽一致,比如武汉大学是5月7日结束,四川大学是5月8日结束。浙江大学是5月10日截止,但破格考生报名截止提前至5月7日。北京师范大学报名截止日期是4月30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类考生的报名截止日期也是4月30日。
强基计划志愿确认时间,多数是在6月中旬,一般是6月20日截止。但也有6月初确认的,比如东南大学是6月1日—6月5日12:00。
对成绩的要求
考生的入围,第一类考生除了按一定比例划定入围人数,还对高考成绩有要求。第二类考生也有总成绩要求,通常是以控制线为参照。
有些高校是对成绩作总分的一定比例要求。大连理工大学要求考生成线不低于高考总分的75%,单科优秀生也须以此为基出。
多数高校是要求达到特殊类型招生录取控制线,一些高校还要求考生成绩须超过控制线一定分数,比如,四川大学要求考生高才成绩须超过部分特殊类型相应录取控制分数线40分才能入围。
成绩构成
高考成绩占85%的比重,但有些高校有单科加权成绩,如果考生在有加权的单科上成绩优秀,则对高考总成绩的增加更为有利。
比如,大连理工大学有数学单科加权,不同专业加权比例不同,以N表示加权系数——
数学加权成绩: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N=0.5;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专业N=0.2;应用化学、生物工程专业N=0。也就是上述专业的前4个专业,数学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后计入考生高考成绩,可以理解为考生高考总成绩再加上数学加权分数,就是考生在强基计划中的最终“高考成绩”,也可称为“强基计划高考成绩”。
再比如:
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专业有0.5的语文单科加权分,理科专业有0.5的数学单科加权分。中国海洋大学对于报考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有数学加权成绩:数学单科成绩*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学、生物科目均有0.5的加权分。
关于校测
校测时间多数在高考出分后,大约在7月初,比如中国农业大学7月1日至2日校测,北京师范大学是7月1日至3日。少数高考在高才出分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也是两校今年的一个变化。
多数高校的校测是面试和体育测试,少数高校有笔试,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校测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笔试、面试成绩各占一半比重。笔视考察选考科目的基础知识、能力。
各高校的校测分数也不一样。比如四川大学的校考包括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三个部分。计入成绩的是笔试和面试,满分共750分,其中笔试满分300分,面试满分450分。华南理工大学的校考分面试、体测,计入成绩的是面试,满分100分。厦门大学的第一类考生的笔试、面试满分均为150分,但笔试、面试成绩所占权重均为50%;第二类考生复试的面试成绩即为学校考核成绩,没有笔试。东北大学校测满分200分,采用笔试(满分100分)+面试(满分100分)的方式进行考核。
个别高校的校测成绩由初试加复试成绩构成,比如东南大学校测成绩满分150分,其中初试成绩满分100分、复试成绩满分50分(第二类考生只有复试成绩,满分150分)。
第二类考生的入围资格
第二类考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奥赛全国银奖以上奖项获得者,还有一种是单科成绩接近满分者。单科成绩优异这类考生,高考总成绩还要达到高校规定的要求,通常是与第一类考生要求一致,要达到控制分数线,或者高考总分的一定比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取消了第二类考生的入围、录取,也就是报考强基计划,只按高考成绩,根据分省计划的数倍比例划定校测入围人数,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测、录取。
体育成绩的作用
强基计划要求考生的体育成绩要合格。部分高校在处理同分情况时,会把体育成绩作为最后一项的比较项。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强基计划的录取分数是高还是低?
强基计划的分数构成与高考成绩的构成不同,难以直接作比较,但毋庸置疑,强基计划的考生都是成绩拨尖的优秀学生。
关于专业
强基计划刚开始的几年,招生专业定位在基础学科专业。但后来逐渐增加了一些热门的前沿学科专业,比如2025年东南大学在数学类增加人工智能方向,物理学类专业增加集成电路方向。
强基计划原则是不允许转专业,航空航天大学则表示特殊情况下可以转专业,只要转入的专业有额就行。
在报考强基计划时,不同高校专业志愿数量不同:大连理工大学可报6个专业志愿,可以选填调剂;浙江大学可报4个专业志愿;哈尔滨工业大学可报2个专业志愿;南京大学只能填报1个专业志愿。
关于专业的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在教育部发布的本科目录中,古文字学属历史学类,而强基计划的文古文字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方向(吉林大学除外),属文学类,四川大学这一方向名称则是“古文字”——汉语言文学(古文字)。
强基计划的“优待”
强基计划学生单独编班,实施书院制、导师制,以及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等培养模式。公派出国留学、奖学金方面也会向强基计划学生倾斜。强基计划都实行本研贯通培养,不同高校具体实行方案有差异,有些高校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比如中山大学。又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动态管理
强基计划通常在大学一二年级将经考核不达标的学生调整到普通班学习,调整后不再转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强基计划的学生可自愿申请退出强基计划。对一二年级普通班的学生遴选后可就读强基计划。(文/罗阳旨)